一年級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家長怎么開導
一年級階段的孩子非常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剛成為意義上的學生。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鼓勵,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能快速消除孩子的厭學心理,讓孩子積極的上學。
一年級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家長怎么開導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必須按照學校規定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教學生活,還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從而獲得老師的夸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當然,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家長應該承擔起監督者的角色。比如,讓孩子自己查看老師布置的作業,并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做完作業后,自己收拾好書包,檢查明天要帶的東西是否遺漏。上課的時候,記住課程上不懂的知識點,回家問家長。
如果孩子們能在自己家長的監督下,堅持做好這些事情,那么孩子應對學習肯定沒那么吃力,自然就可以對自己充滿信心,不對學校反感。
2、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這里的“知識”是指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譬如說一些簡單概念,動物、植物、水果、糧食等,以及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數量單位,一只、一瓶、一塊、一頭等。從簡單的開始,再到一些復雜的詞匯理解。包括簡單區分韻母、聲母、前鼻音、后鼻音等。
在這個逐漸滲透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可以讓孩子愉快的參與其中,還可以不斷地學到新知識。這些知識未必對一些考試起直接作用,但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理解能力會不斷地提升,就算是“零準備”的孩子,也可以成為老師眼里的好學生。
3、要給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當孩子厭學時,父母應該對孩子心理進行疏導,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能再像幼兒園那樣玩耍了,這時父母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讓孩子奔著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孩子上了小學要是不能打好基礎的話,還是對以后學習有很大影響的。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打好基礎,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輕松一些。
一年級的孩子厭學是怎么回事
1、內在因素。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沒有興趣,或者本身自制力比較差,學習態度不明確,比較懶惰,這種情況下都可以導致出現厭學的情緒。
2、外在因素。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確,或者是學校教育方法的失誤,比如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之后,家長就會簡單粗暴的對待孩子。比如打罵孩子,導致出現厭學的情緒,或者學校的教育方法不當,比如老師的態度生硬或者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
再比如說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對孩子漠不關心,不能夠對學習作出正確的引導,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孩子出現厭學。厭學時就會表現出情緒發生明顯的變化,性格逐漸變得內向,學習效率逐漸下降、記憶力下降,以及學習成績開始逐漸下降,這時家長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厭學的危害有哪些
1、厭學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形成惡性循環。孩子會自暴自棄,如果他們的父母和老師用錯誤的方法督促他們學習,他們的孩子會更討厭學習。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步錯,步步錯。
2、傷害自信、自尊,影響孩子的終身發展。當孩子被排擠時,他們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很難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失去自信,甚至會造成孩子的報復心理等不良互動模式、極端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