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遵守約定怎么辦
有的時候家長已經明確告知孩子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孩子也承諾不會做,但是有時孩子還是忍不住的犯錯誤。家長在面對孩子這種不遵守約定的行為,也是頗感無奈。
孩子不遵守約定怎么辦
1、不說教,引導孩子制定規則。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說教,結果孩子不但沒有聽進去,還會認為“媽媽在批評我”。其實,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讓他內心感覺到自己具備主動權,這樣既激發了孩子的參與感,又能鍛煉獨立自主的能力。
2、邀請孩子成為規則的監督者。這個方法的目的,也是讓孩子可以有一種參與感和責任感,讓他自己成為家庭規則的監督者,既可以幫他更好地學習和認識規則,又可以激發他的內驅力。
比如我們規定每天晚上9點半就要上床睡覺,多數時候孩子一定會拖拉。但是如果你說“每天晚上九點半你就監督媽媽去睡覺”,那么孩子就會積極地監督大家按時休息了。
3、家長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對行為的學習首先就是從父母身上開始的。因此,身為父母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規范。這樣等孩子長大后家長再進行要求時,就會容易得多了。
4、時刻關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不守規矩,要么是有比立下的規矩更吸引他們的事物,要么是守規矩讓他們沒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才不想執行。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事情,理解孩子的欲望,關注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孩子不想睡覺只想打電子游戲,家長可以說:“游戲很好玩,我也很想打?!?/p>
給孩子立規矩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比如下面幾個方法
1、規矩不是越多越好。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有一個想法:孩子平時哪些看不慣的行為,都要給他糾正過來。于是,立規矩的時候,有很強的針對性,規矩一條一條的羅列,總認為越多越好。
其實,規矩并非越多越好,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就很復雜,如果立了那么多規矩,家長又不能堅持,那么規矩就會成為擺設。如果讓孩子感覺出,所有的規矩都是針對他而立,那么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
2、定下簡單的規則。規矩的制定,倘若得到孩子的認可,那么孩子才會自覺遵守??梢杂珊唵蔚囊巹t,逐漸增加到一些需要堅持很長時間的行為。比如,吃飯的時候關掉電視,吃完飯后才可以離開座位等,這些簡單的規則制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接受能力,一般5條以內比較適合。
3、規矩需要又彈性。規矩需要有彈性,這個“彈性”不是指妥協,可以不執行。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制定的規則,可以輕易改動不執行,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原則,就很難去推行。尤其是孩子耍賴、哭鬧的時候,父母更不能妥協、朝令夕改,讓制定好的規則打折扣?!皬椥浴钡囊巹t指的是,規則的設立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共同制定規則的內容。
孩子無法遵守約定的原因
1、自控力差。孩子本身就沒有自控力,因為愛玩的天性,孩子在面對喜歡的東西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玩夠了才會收手,父母怎么阻止都沒有用。這就是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夠,無法控制自己。
2、家長比較強勢。有些家長并不吃孩子撒嬌這一套,當孩子的胡攪蠻纏讓家長脾氣爆發,家長這時候就會失去理智,不管情況,就把孩子強行帶回家。而家長越是這般,孩子越容易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