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心理不健康表現
孩子的性格,一方面是天生,但更多是受環境影響,只改變孩子是無用的,爸爸媽媽自身也要改變,由外到內的改變,才能讓家和諧。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孩子的內心會一點點融化。
15歲女孩心理不健康表現
1.情緒方面 脾氣暴躁、情緒反復無常、易激惹、或者容易緊張、焦慮難安、整天無名擔心。
2.行為方面 容易出現逆反行為,比如逃學或者慵懶,并且不愿意參加運動、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等。
3.思維方面 思維變得遲緩,多伴有注意力、記憶力下降。
4.人際交往方面 容易與人發生沖突,比如容易與同學產生矛盾,或容易打架斗毆,同時與家長之間也會出現關系問題,喜歡頂撞家長。
家長如何才能穩定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呢
1.情緒暫停開關
不良情緒幾乎是發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如果我們不從原地抽離出來,就會繼續讓情緒發酵,持續生氣和憤怒。所以我們要果斷離開那個環境,對自己使用"暫停",來回想剛剛發生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而情緒波動?期望得到什么?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在情緒來臨時,找到感知它的開關,這個開關每個人不一樣,可能是耳臉發紅,可能是心率加快,還可能是手腳顫抖,只有當你熟悉它時才能自控和管理好它,讓自己回歸到理性狀態,情緒得以調節。
2.通過深呼吸來自我放松
當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憤怒時,自我放松是調整情緒的有效辦法。其中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深呼吸,暫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實際上,心理咨詢也經常采用放松方法來調節來訪者的情緒。這種方法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人的情緒會引發生理反應,反過來,人的生理反應同樣也會影響人的情緒,而深呼吸會讓自己的身體從消極情緒的狀態回到正常狀態,因此會讓人的情緒變得更加平靜,從而更為理智的解決問題。
在深呼吸的同時,放松全身,并在頭腦中想一想孩子行為的正常性與可塑性,會更好的緩解自己的情緒。此外,繪畫也是一個家長可以運用的放松方法。既可以自由涂鴉,又可以細致描繪,沒有美術技巧的要求,可自由隨意的創作。
3.短暫離開孩子一會兒
家長在面對孩子所造成的一片混亂時,怒火往往一下子被引燃,從而立即產生打罵等不適當的教育方法。這時,暫時離開是緩解情緒的有效方法。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情境也是引發家長情緒產生的來源之一,而離開這種刺激情緒的情境,會降低家長的憤怒,并可以脫離情緒,去思考更多方面的問題。
因此,家長在憤怒時,應暫時離開孩子一會兒冷靜一下,放松自己的情緒,想一想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樣,當家長再回到孩子身邊時,會采用更為理智的方法解決問題。
4.增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理解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他們的一言一行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越小的孩子,受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孩子之所以產生問題行為,并不是孩子主動使然,而是被動影響與積累的結果。不過,孩子的行為也極具可塑性,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方法,便可以很好的塑造與調整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事情的理解與可控感可降低人們對事情的消極情緒反應。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增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對控制孩子行為方向的自信心。這樣,在面對問題時,家長所激活的憤怒、煩躁等消極情緒會得到明顯減弱。
家長是如何忽視掉孩子的負面情緒的
①意識不到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又不用上班掙錢,整天就上個學有什么好愁眉苦臉的,其實并非如此,孩子們也會遇到心里過不去的坎兒,也會因為父母平時的不注意不關心或者粗暴教育而受到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的心理問題就這樣被父母忽略掉了。如果不去干預,孩子到社會上也很可能變成問題少年。
②覺得心理咨詢都是騙人的
還有一些家長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認為心理咨詢只是聊聊天說說話,怎么可能解決問題。畢竟好的心理咨詢師是需要和孩子階段性的接觸,與孩子建立信任之后,才能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和真是想法,但往往有的家長在咨詢第一次后就覺得價格昂貴,沒得出結論而放棄。
③家長自以為是
認為孩子在成長中都會有一些階段性的問題,過去就好了,但是有的卻是真的過不去。還有的覺得自己和孩子多溝通就好了,但多數時候,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是拒絕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可能就是因為孩子曾經向爸爸媽媽發出求救信號,但是爸爸媽媽卻忽略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