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故居在哪里
在一些影視劇集中我們會看到古代歷史人物的形象,大多數都是經過改編的,用來傳達一些思想和社會現狀。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于成龍,他是清朝時期的官員,但是卻異常的廉潔。
于成龍故居在哪里
于成龍故居位于山西省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建造于清代早期(1644年-1735年),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
于成龍故居原為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現存正窯,東側為倒座房基址,大門建在院內西南角。正窯為七孔磚券窯洞,其中三孔前有廊。大門重檐硬山頂,門額有磚雕花卉圖案。
方山縣境內發現于氏文物82件,征集關于成龍民間故事和佳話100多篇,于成龍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遺址尚保存完好。于成龍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廉政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于成龍故居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歷史上,清朝真的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有兩個。清朝的兩位于成龍都是當時的名臣和重臣,他們一個曾任兵部尚書、河道總督,一個更是在去世后被追贈為官居從一品的太子太保。筆者要說的,便是品級更高的這個。
萬歷四十五年(1617),于成龍出生于山西永寧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一帶。他生于農家,年幼喪母,但他孝順父親和繼母,一家人生活十分和諧。
崇禎十二年(1639),于成龍參加鄉試,但明末吏治腐敗,考場徇私舞弊現象泛濫,于是于成龍便直抒胸臆,批判時政。直言不諱的于成龍沒有遇到伯樂,于是他便放棄求取功名。
清兵入關后,于成龍苦學四年,參加了清廷組織的考試,但遺憾落榜。順治十八年(1661),于成龍在國子監學習,學成后得以直接入仕,不過于成龍被清廷分配到廣西羅城,也就是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擔任縣令,他不顧家人阻攔,毅然前去就職。
據史書記載,當地“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于成龍到任后,便召集官吏和百姓,講解政策、安撫民心,有盜竊案件時,于成龍立刻將其逮捕,證據確鑿后便依法處置。不久,“民安其居,盡力耕耘……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p>
此后,于成龍上書請求減免當地賦稅,并修建學宮、養老救濟機構,全縣有條不紊的發展。他出色的政績得到了兩廣總督的青睞,于是被推薦到四川合州,也就是今重慶市合川區一帶當知州。于成龍延續自己一貫的治理風格,將合州也治理的政通人和。
此后,于成龍升遷湖廣黃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滴跏辏?677),清廷為管理江河防務而設立了江防道,于成龍被封為湖廣下江防道道員。第二年,他又升任福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兩年后,于成龍就任直隸巡撫,一路躍升到從二品。
歷史上的于成龍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歷史上的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是清朝山西永寧州人。在順治十八年,也就是于成龍四十四歲的時候,于成龍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仕途。
這時他的任務是到偏遠的廣西羅城做一個縣令,廣西是當時清朝的邊界之地,不僅與山西相隔萬里,而且經濟落后,十分不發達,我們不難想象為何于成龍的家人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他去這個地方做官。
然而他是一個有胸襟和抱負的文人,“經世致用”是每一個文人共同的夢想。所以他去了,當時的廣西羅城荒草遍地,居民寥寥無幾,說是人跡罕至也不為過,于成龍初到之時連一處可以落腳的房舍都沒有,他只好暫時居住在關帝廟中。
就在這樣的困境之中,于成龍以異于常人的決心和毅力,帶著病處理政事,踏上了為官生涯的第一步。
他整頓吏治。于成龍出任兩廣總督之時,主要職責就是治理官員,他也始終銘記自己的責任,把整頓吏治作為第一要務。
當時社會上存在請客送禮,賄賂官員的不良風氣,于成龍知道后非常生氣,懲治了在中秋節向他送禮的官員,殺一儆百;在江南上任時,時常在民間微服尋訪,頒布《興利除弊約》,又制定了以要求官員勤儉節約為核心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柔剛并濟,成為了地方官的行為準則。
他關心教育和科舉制度。在江南這個文化發達的地區,盛行一種豪紳大族賄賂考官的風氣,貧苦人家的學生往往皓首窮經而得不到任何名次,于成龍針對這種現象規定,只要發現這種情況,立馬削去考官的職位,嚴加懲治。他也曾興辦學堂,鼓勵貧苦人家子弟入學讀書,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于成龍可謂“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他對文學與藝術也有很高的見解,也曾用他手中那支剛勁有力的筆寫下救萬千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詩篇。
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的,盡管在于成龍的早年時期也曾因為種種原因多次落榜,但好在歷史終究沒有辜負他的努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