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網
家長網  /   歷史名人  /  隋唐名人  /  孫思邈是藥圣還是藥王

孫思邈是藥圣還是藥王

時間:2023-10-27 14:30閱讀數:3316

孫思邈早期曾經在今陜西耀縣城東的北五臺山隱居,后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并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迄今尚存藥王大殿,受世人香火不斷。

孫思邈是藥圣還是藥王

1、藥王。

2、孫思邈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不可忽視的明燈。他被后世封為:藥王。更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

3、孫思邈既為從醫者,本身又是百歲老人,所以,他的醫學理論非常有說服力。時至今日,孫思邈的醫書仍被奉為經典,對于中醫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天才離不開努力與天賦,孫思邈七歲入學,每天背誦數千字的文章,“日誦千言”。等到孫思邈過了弱冠之年時,已經能將諸子百家的學說融會貫通,對雜學知識也有涉獵,被當時的人們稱作“圣童”。

5、孫思邈高尚的氣節,當時的名士都很敬仰他的為人,包括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的許多文人都以侍師長的禮數對待孫思邈。

孫思邈的醫學成就

1、中醫淵源

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序》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國醫學的理論淵源:“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于道樞?!痹趯O思邈看來,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產生于幾千年來的醫療實踐經驗和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

其中“道樞”便是“道”的樞紐,囊括了道家哲學思想的真諦,他揭示了中國醫學理論形成的內在規律——中醫理論就是醫學與哲學結合的哲理醫學。

2、醫德建設

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較為系統完整地提出了中醫的醫德建設。

孫思邈的醫德原則包含以下七點:一是要視人一等,皆如至親;二是要不畏危險,一心赴救;三是要臨事不惑,審諦覃思;四是不得喜笑喧嘩,貪食美味;五是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他人;六是不得恃己所長,經略財物;七是不得投其所好,投以珍貴之藥。

3、針灸學

孫思邈在針灸學上曾做出巨大貢獻。孫思邈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揮經穴理論,首次以彩色繪制經穴圖。

他在《內經》的基礎上強調“治未病”(包含醫未病之病、醫欲病之病、醫已病之病三層含義)的重要性,強調運用針灸防??;他提出灸有生熟說,艾炷小、壯數少為生灸,艾炷大、壯數多為熟灸,頭面宜采用小生灸,四肢部、腰脊部宜小熟灸,胸背腹部宜大熟灸,具體壯數可視病情、體質靈活決定。

他在臨床上提倡針、灸、藥并用,豐富了綜合治療的先進思想;他在總結古代文獻各種刺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刺灸法理論。

孫思邈的行醫原則

第一、不信醫者不治

這是治病的首要條件,就是對醫者懷疑,不信,再簡單的病也治不好,懷疑你診斷技術、懷疑你用藥配伍,及時患者拿了藥,服之,也會敷衍了事,那怎么治好病。

第二、不遵醫囑者不治

這是患者一定要配合醫者,醫者讓多運動,你就不動,醫者囑你,多穿衣物,不敢受寒,偏要風度不要溫度,再好的藥也無濟于事。

第三、諱疾忌醫者不治

這是說有了病隱瞞病情,不愿和醫者講自己的痛楚,甚至不愿意就醫,醫者無法了解事情,怎能治病

第四、口是心非者不治

說一套做一套,只會玩嘴巴,說的很漂亮,嚴格按照醫者所言行事,可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

第五、朝三暮四者不治。

藥需要療程和用量準者,可有者隨意改變用法用量,好一點就放下,殊不知斬草不除根,還會春風吹又生。

国产免费观看黄高清观看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