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小時候的故事
韓愈三歲喪父,八歲喪兄,是他的嫂嫂將他撫養長大的。韓愈可謂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典型代表,他從小就很懂事,并且知道學習,在學習上格外刻苦。正是韓愈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韓愈后來的一番成就。
韓愈小時候的故事
韓愈出生于唐代宗大歷三年,即公元768年,韓愈的父親韓仲卿曾做過武昌縣令。韓愈年方三歲,父親去世。之后,韓愈便由兄長韓會和嫂嫂鄭氏撫養。韓愈哥哥韓會的兒子,也就是“十二郎”,同韓愈差不多大了。韓愈和侄兒“十二郎”名為叔侄,卻情同兄弟。
韓愈八歲時,韓會因受到元載案件牽扯,被貶為韶州刺史。一大家子舟車勞頓地來到廣東。兩年后,兄長韓會不幸病逝。而廣東這個地方,也與韓愈的人生正式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時韓愈的家庭情況,其實是可想而知的。此刻全家一百多口人的擔子,全部落在了嫂嫂鄭氏一人身上。她將丈夫的尸骨葬于沁陽后,此時李希烈等人叛亂,長嫂于是帶著一家老小避難宣州。
她常常撫著“十二郎”的頭對韓愈說:“韓氏兩代,就只剩下你們兩個了?!表n愈后來自嘆:“那時候你還小,自然不記得了。我雖然能夠記得,但也能體會其中的悲涼!”
從幼年起,韓愈就開始像歷史上所有取得大成就的學者一樣,投入到忘我的讀書中。他讀書的方式就是背書。
而且記性似乎很不錯,因為沒過多久就已經把六經全部背完了。這種方法的目的和后來蘇東坡少年抄寫《漢書》是一致的,因為要考科舉,光理解不夠,還要張口能來。而侄兒“十二郎”,和他的名字一樣——少年老成,兩人一起讀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韓愈參加了幾次科舉之后成為的官員
3次科舉,3次吏部的選撥考試,一共6次。
公元787年,二十歲的韓愈取得了鄉貢的資格,然后離開宣城,只身前往長安應試。
從公元787年到公元789年,三年時間,韓愈連續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全部以失敗告終。諸如其他名人,李白壓根不愿走進科場,杜甫只落榜一次便轉為干謁求仕,但韓愈不然,他是個執拗的人,雖然失敗了三次,他仍然選擇回鄉苦讀,來年再戰。
韓愈返回宣城,公元792年,再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這一次,雖然只考了寒酸的第十三名,但好歹是榜上有名了。然而在唐代,進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即入仕,還需經過吏部的選撥考試才能正式做官。
所以從第二年起,吏部官府又成了他的戰場。從公元792年起,韓愈又三次應博學宏辭科考試,又是三連敗的結局。在這期間,他也曾用過投詩獻賦這個方法,據說他給當朝宰相上過三封書信,結果呢,都如泥牛入海,沒有一點回音。
八年時間,六次落榜,身無分文。后來,在好友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薦下,韓愈得以試任秘書省校書郎,并成為宣武節度使推官。
詩人韓愈的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
韓愈反對六朝以來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