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孩數學理解能力差怎么辦
很多一年級孩子在做數學題時,總是被題目困住,即使每個字都認識,但因為理解能力差,無從下手,這讓家長很著急。很多家長會直接批評孩子,覺得孩子笨這些簡單的題都不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慢慢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數學理解能力。
一年級小孩數學理解能力差怎么辦
1、不能責備小孩的知識錯誤。小孩對一件事的興趣,通常來自于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功的喜悅。小孩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越多,就越喜歡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反,它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小孩數學理解能力差和厭學。
所以,有時候家長應該原諒小孩,用知識來彌補所犯的錯誤,給小孩適當的幫助,給他們信心,相信小孩的能力,這不僅是一種放縱,而且是確保一切順利的最好方法。
對于心理不成熟的小孩來說,一句“你的數學理解能力差”。這可能會影響小孩的自尊,讓小孩認為自己的理解力確實有問題,盡管他對自己的學習持消極態度。
2、培養小孩理解應用題意的能力。小孩不能正確理解某些應用問題的含義是很正常的,數學學習中應用題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一種小孩害怕的學習內容。父母在小孩的教育過程,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來和實際場景,來克服小孩數學理解能力差的困難,激發小孩學習數學的興趣。
3、督促小孩夯實基礎。對于容易犯的錯誤,家長應該督促小孩在錯誤的問題上做筆記,分析錯誤的原因,并找到糾正錯誤的方法。
家長要讓小孩不能盲目刷題,由于盲目地刷題,有時錯誤或誤解的地方并不會得到加強,糾正它們將是困難的。對于課本中的典型問題,家長必須幫助小孩有深刻的理解和學習,在解決問題后思考。
4、在題目上做標記。家長要幫助小孩在閱讀問題的過程中,養成閱讀問題時做標記問題的習慣。最好有不同類型的重要點,有不同類型的標記(如線條和曲線)。所以這樣在做題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小孩數學理解能力,父母可以檢查小孩是否經常這樣做,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就需要提醒。
一年級數學理解能力差的表現
1、會數數,不知道按數取物。家長只知道教孩子唱數,卻沒有把數的具體含義教給孩子,可能家長認為,大一點了,自然就知道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要知道孩子在接觸數的時候,也是形成數感很重要的時期。讓孩子理解數的具體概念,比如五個手指,一個蘋果等,能培養孩子的數感。
2、聽的懂,不會做。孩子反饋上課時候,能聽懂老師在講什么,老師講題,也能理解,也知道怎么做,可一旦自己獨立去做作業、考試的時候,卻又什么都不會做了。這是因為孩子數學理解能力差,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也沒有形成獨立思考能力,遇到問題,需要有人幫他思考。
一年級孩子為什么學不好數學
1、缺乏良好的習慣。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遵循游戲規則,按操作流程進行操作等。
不要以為這些和數學無關,和學習無關,其實這些行為習慣都是孩子以后學習的法寶。一個有著寬廣胸懷的人,他在學習中也會有所表現,比如,樂意幫助他人,主動探討學習?,F在的孩子不是缺少聰明,而是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
2、缺少學習的興趣。學數學的實質就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家長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對數學去做大量的題目,那樣只會讓孩子對數學望而生畏。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對數學的探究欲望和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培養出思維敏捷、聰明出眾的孩子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