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情緒怎么調節
孩子在未成年階段的主要任務便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厭倦和抵觸的情緒,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尋找原因,引導孩子,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厭學情緒怎么調節
1.疏導心靈,多加鼓勵。一定要和學生進行適當的溝通,不要操之過急,多一些鼓勵和贊美,多一些包容和幫助,與學生做朋友,感化其心靈。放大學生的優點,讓學生慢慢覺得,原來學習也是有點意思的,每當學生取得一點進步時,一定要實時表揚和鼓勵。久而久之,讓學生從心理上改變厭學的態度。
2.幫助學習,讓學習變輕松。厭學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成績不好,在學習上家長與老師一定要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可以幫其指定簡單易行的學習計劃,運用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及時督促和指導,都能對其學習起到很有效的提升。
3.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一定難度的內容學習,才能使孩子從舒適區跳出,進入學習區,但千萬不要選擇過難的內容,否則就會進入恐懼區,打消學習積極性。
4.幫孩子樹立自信心。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會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容易按照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所以家長要穩定孩子的學習心情,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孩子厭學情緒產生的原因
1.不了解自身優勢
每個學校都有這么一類學生,他們看不到希望,表面在學,心中卻在放棄的邊緣。根源在于,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不夠客觀,僅僅因為一兩次的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絕望。
2.目標不明確
大家都是從中學走過來的,誰的青春不迷茫!要說真正的學習目的,中學階段的我們有幾個能夠說清?每個人都不同,為這個問題困惑很正常,可是因不了解這個問題而產生厭學或者說讀書無用的想法就不對了。
3.父母的期望值太高
期望過高,會使孩子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系起來。
4.孩子不會學習
這類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
孩子出現這些的表現,多半是有厭學情緒了,家長要留意
1.推脫責任
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比如,常常把考試失利歸于老師講課沒有講清,閱卷不公等。其實自己心里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推脫的責任。
2.精神勝利法
具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現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憶中。
3.學習成績下降
孩子厭學往往會導致他們對學習的投入度下降,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如有發現成績下降的情況,不要生氣責備孩子,而是要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4.逃避學習
孩子對學習的抵觸情緒會導致他們采取各種逃避學習的行為,如偷懶、拖延、假裝生病等。家長要留意孩子的行為變化,及時與孩子交流,了解他們逃避學習的原因,并尋找解決辦法。
5.情緒低落
孩子厭學往往會導致情緒的低落,表現為煩躁、焦慮、抑郁等。家長在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應該給予關懷和支持,多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釋放負面情緒,并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