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和對策
-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的壞情緒和小脾氣。作為家長不應被孩子表面的情緒所影響,而是透過表面看到背后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建立應對情緒的能力。
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和對策
1、不懂區分危險。孩子年齡較小并不明白什么是危險,只是出于好奇,才會對事物進行探索。所以當出現不良行為時,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自身的無知。孩童時期是孩子自己探索的時期,對所有的事物都存在很強的好奇心,在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根本不會考慮帶來的后果。
2、自我意識開始出現。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即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在小時候,就能夠聽明白父母的話了。比如孩子從學會走路開始,就喜歡摸這個摸那個,這些都是自我想法的體現,有了這些想法,通過自己的行動把這些想法變成現實,最終就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不良行為。
3、不會表達情緒。當孩子做出某些不合理的事情時,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阻止,會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遭受家長的拒絕,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做,孩子就偏偏要和父母對著干,原因在于孩子內心有一股怨氣沒有被發泄出來。
4、懂得模仿。孩子長大之后,模仿的能力是超乎常人的,這也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在看完小豬佩奇之后,都會做出踩水的行為,還有些小孩子看到動畫片,也會模仿動畫片里面人物的話語,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只要注意,如果是不良的行為需要嚴格把控,致使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源頭,尤其是某些不合適孩子年齡段的動畫片。
-
孩子進入叛逆期,性格變得越來越古怪,他們不愿與父母溝通,更不想收到父母的干涉,這是孩子追求獨立的典型表現,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平等交流,多鼓勵和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空間。
孩子不和家長溝通的原因與對策
第一,很多家長長期對孩子的事情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們認為在家長的心中自己的事是不重要的,所以慢慢的開始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因為即使想跟家長交流也得不到回應,甚至還可能被家長當做是胡鬧,浪費時間,于是孩子干脆放棄了和家長之間的溝通。
第二,孩子每次試圖與家長交流時,都會被家長的一堆大道理所淹沒,并且強迫孩子去認同家長口中的大道理,導致孩子們不愿意跟家長溝通,因為這根本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交流的樂趣,得到的只有被強迫的反感。
第三,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不允許孩子犯錯,不懂孩子的心理行為,沒有相關知識,以責罵、呵斥甚至體罰來代替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在父母面前再也不肯開口說話。
對于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
孩子的不良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有必要對孩子進行糾正,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一定要先分析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然后根據原因,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孩子糾正。
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小技巧
第一點:強化行為法。
當孩子犯錯誤時,孩子向家長說明這時家長不要去斥責孩子。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肯定以及表揚。之后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會及時地向家長說明。在生活中大多書出現的行為是去斥責孩子,以至于當孩子說出錯誤后受到懲罰,慢慢的,孩子出現錯誤后,就不會向家長告知,因為他知道告知了錯誤會有斥責。
第二點:隔離法。
孩子是一個比較沖動且有攻擊性,充滿敵意的不良行為。(注:這個方法只適合2~12歲的孩子)
-
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經常被家長忽視的教育,因此,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叛逆期后,會做出一些不知感恩的行為,令家長們難以接受,包括與父母頂撞,埋怨父母,打罵父母等,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不懂感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有著最直接的影響。父母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感恩的舉動。如果父母時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某些感恩的舉動,孩子看多了,自然也會懂得感恩。
校內教育的缺失。學校需要適當組織一些校內活動等,讓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時刻提醒孩子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或許做得還不太到位。
社會環境。一些孩子在富裕的家庭中長大,從小就得到了很多東西,缺乏經歷困難和挑戰的機會,因此可能缺乏感恩的意識。
年齡和發展階段。年幼的孩子通常更加自我中心,還沒有發展出對他人的關注和感激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學會感恩。
-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對孩子的付出可以說是毫無保留的,然而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很多孩子開始出現不想與父母交流的現象,這令父母十分傷心,不知孩子為何會變成這樣。
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是什么原因
對于孩子的意見直接無視。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交談,就是因為在談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對于孩子的意見,直接是無視的態度。經常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意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說的話都是廢話。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怎么愿意和父母交談了。
不肯在孩子面前低頭認錯。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交談,就是因為某些事情上,父母本身就是做錯了。結果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因為愛面子,所以不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對于孩子提出來的質疑,直接回避或者是干脆轉移話題。
很多事情父母不講道理。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交談,就是因為很多孩子在和父母交談的過程中,很多事情父母都是不講道理的。很多父母會拿出一副我吃的鹽比你喝的水都多這樣的姿態來讓孩子就范,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交談。
孩子自主性提高。隨著孩子年齡逐漸的增加,他所了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他可能逐漸的發現父母所說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正確的,而父母所說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也是不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越來越不愿意與家長溝通。
-
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不但不愛和人交流,也不參加任何社交,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家長擔心孩子內心出現問題,十分著急。
孩子不愛和人交流是什么原因
與孩子溝通中缺乏平等
與孩子平等溝通是很多家長都很容易忽略的事情。當孩子和你表達一些想法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肯定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還小孩,你懂什么?這樣的話不僅會挫傷孩子表達交流的意愿。更會孩子感到與你沒有共同的話題,這就會導致孩子不愿意與你多說。
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有很多家長或多或少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喜歡幫孩子做決定,總以為孩子還小,就很少會注重小孩子的感受。這樣一來會讓孩子感覺到ta的自主權受到侵害,更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僅不愿意與你溝通,更想掙脫家長的“管制”。
-
孩子平時不愛跟父母說話,這里面肯定有原因,或者是孩子的原因,或者是家長的原因,主要是家長的原因,一般我們家長都是比較嚴厲的,孩子就會有意疏遠家長,這種情況對親子關系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的原因
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困難是常見的問題,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把這個問題源頭,歸結于親子之間“年齡差”太大。家長和孩子之間至少相差20歲左右,從不同的年代成長起來,接受的教育和新鮮事物不同,有代溝是在所難免的。哪怕是90后和95后之間,也存在著代溝問題。
不過有些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沒有代溝,相處得非常愉快,令人羨慕。就拿小糖果班級的孩子們來舉例,真正存在溝通問題的家庭,只有五成左右。另外一半家長,未必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但至少平時相處,不會雞飛狗跳。
1)孩子根本沒有溝通的機會
許多家長認為的溝通順利,達到孩子不反抗,不頂嘴的程度。而這并不是真正的溝通。親子之間溝通是雙向的,但有些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往往處于高高在上的態度。讓孩子閉嘴,打斷孩子說話。不是孩子不想溝通,而是沒被家長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