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斯基和皮亞杰的理論區別
維果斯基是前蘇聯偉大的心理學家,他致力于學生認知發展的研究,但與皮亞杰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皮亞杰是從個體的角度研究兒童認知發展,而維果斯基側重于從文化、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研究人的認知發展。
維果斯基和皮亞杰的理論區別
1、發展觀的差異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發展觀認為,在人類個體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中,認知結構背后的推動力量是平衡。也就是用內部認知結構來吸收、容納外在環境信息,達到最穩定,優化的狀態。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歷史發展觀從種系和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規律,認為心理過程和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相互滲透的,反對將環境與內部心理過程割裂開來。
2、認知發展階段的差異
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指提出人的認知是以不變的順序逐步發展轉化的過程,而且認為他提出的認知結構發展的階段序列具有跨文化的普遍適用性,認知結構和階段的具體內容可能會有較大變化,但其發展形式在同文化中卻保持一致。
維果斯基的研究中他并不重視量變與質變,主要著眼于變化的原因,即社會文化歷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更容易從整體的角度看到人心理過程的發展變化,比如最近發展區的逐步提升體現了發展變化,但同時也忽視了發展的階段,所以維果斯基并沒有提出一些系統的發展階段。
3、兒童的自我中心問題
皮亞杰通過臨床法研究發現6、7歲以前的兒童說話的對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與他人交流,說話只是兒童活動的一種伴隨現象。兒童在情境中無法從多種維度了解事物。
例如“三山實驗”中,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認知他人的觀點經驗,但無法換位思考,對事物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無法理解事物間的聯系。皮亞杰從兒童自身發展階段的角度出發,認為兒童的言語和思維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質。
維果斯基認為,自我言語不只是兒童認知不成熟的表現,言語本身就是用來交流、溝通,進行社會性交往的,所以言語一經產生就是社會性的。比如父母通過與孩子的言語交流,才讓孩子建立了對外在環境的認識,言語才成為頭腦儲存知識的工具,所以言語是進行思維的工具。
維果斯基思想的局限性
維果斯基短暫的一生充滿緊張的探索,不斷提出新的思想,急于建構自己的理論,更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像馮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一樣到晚年有足夠的時間對其早期理論作進一步的修改、補充與完善,因此,維果茨基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
如有些詞語的使用缺乏準確性,有的假設未能用實驗證明,有的理論不夠完善。維果茨基思想的局限性突出體現為:其一,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理論早期也曾出現過自然主義的傾向。
例如,他將低級心理機能與高級心理機能絕對對立起來,認為兒童的低級心理機能具有純遺傳的自然性質,它們不是以文化符號為中介的,因而沒有中介結構。后來,他對這一觀點作了重大的修改。
其二,維果斯基把歷史主義原則引進心理學時,沒有分析社會形態的具體性質。脫離具體的社會形態談歷史,只能使歷史抽象化。
其三,維果斯基過于武斷地認為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與有機體結構的生物變化無關。發展與變化是永無止境的,維果茨基把心理機能的自然發展過程與文化歷史發展過程兩者對立起來是沒有充分科學根據的。
維果斯基的內化說理論
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最初必須在人的外部活動中形成,隨后才可能轉移到內部,成為人的內部心理機能。知識在得以內化之前,是以各種社會文化的形式存在于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之中,然后個體再通過活動和社會環境中內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