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的繪畫理論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一名大畫家,能詩賦,善書畫,無所不通,多才多藝,是第一個被寫入史書并被作傳記的偉大畫家。后人還稱他為“以形寫神”的畫家。
顧愷之的繪畫理論
遷想妙得。
遷想妙得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繪畫理論。是藝術家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作品氣韻生動是由作者遷想妙得完成的。當創作一幅作品時,突發奇想,將自己儲存的豐富的想象遷入創作中,稱之自我感情移入。
這一理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心理學公式:s—at—r(s代表刺激,at代表同化過程,r代表反應)異曲同工,彼此在不同的時空里都論證了這個驚人相似的過程。
顧愷之的繪畫特點
東晉南朝當時有三位大畫家,即東晉顧愷之、宋陸探微、梁張僧繇。有人評論“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闭f明顧愷之繪畫的特點是“傳神”。
顧愷之認為人物的眼睛特別重要。他說:“四體畫得是否美麗,對畫的美妙關系尚不大,傳神寫照,就在畫眼睛上?!币虼耍嫼萌宋锍3啄瓴划嬔劬?。
有一次,他給別人畫扇,畫好了的人物都沒畫眼睛。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點上了眼睛,人物不就是會說話了嗎?”可見,他認為人物畫的關鍵在于點睛傳神。顧愷之還認為繪畫不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要“以形寫神”。
即要著重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顧愷之替裴楷畫像,頰上加了三根毛,充分表現了人物特征。為謝鯤畫像,讓人站在石巖叢中。他說:“此人宜置在丘壑中?!边@些都是為刻畫人物性格。
顧愷之的繪畫作品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箴》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原圖丟失,現今保存的是唐朝摹本,這幅畫原本藏在清內府,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入北京后,被英軍搶奪?,F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全卷長348.2厘米,高24.8厘米,絹本設色。
“女史”是女官名,后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張華所作《女史箴》還有個背后的故事。
張華是西晉大臣,當時所在的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著名典故“何不食肉糜”就是出自這位皇帝。
因為皇帝不務正業,大權被皇后賈氏獨攬。賈氏善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張華實在是看不過去了,又不敢直說,于是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圣女的事跡寫成了《女史箴》來勸誡和警示皇后。
《女史箴》文共有12段,顧愷之原圖《女史箴圖》也有12段,但現存的唐摹本僅存9段。是丟失了,還是沒有臨摹下來,就不得而知了。
《洛神賦圖》
此畫是以魏國杰出詩人曹植的《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堵迳褓x》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畫卷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復出現。畫卷長27.1厘米,橫572.8厘米,絹本設色。
畫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在山川景物描繪上,更展現出一種空間美。
畫卷反復出現曹植和宓妃(洛神),描繪他們之間的情感動態,形象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悵之情,洛神凌波微步的美麗身姿,表露她“若往若還”的矛盾心態。畫上的奇異神獸具有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只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景物較簡的為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
《烈女仁智圖》
《列女仁智圖》根據漢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人物故事而創作,內容是描述歷代賢德而有智謀遠見的婦女。此圖原有內容十五節,共四十九人,現在僅剩十節共二十八人。
畫中每部人物形成一個有一定關系的獨立故事群體。人物旁邊注有姓名和故事梗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宋代摹本,長25.8厘米,橫470.3厘米,絹本設色。
本卷用較粗的“鐵線描”,線條剛勁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處運用了暈染法。衣紋用筆比《洛神賦圖》稍粗。無背景,但畫有屏、柱、器皿等物。
顧愷之在人物畫創作上提出的“以形寫神”、“悟對通神”等要求,圖中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人物的性格神態上,有生動形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