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柳宗元文學理論的異同比較
柳宗元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與韓愈齊名,并稱“韓柳”。作為古文運動的兩個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很優秀、很獨特,而且各有千秋。
韓愈柳宗元文學理論的異同比較
韓愈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主張繼承秦漢散文傳統,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要求文章要有充實的內容,并做到文從字順,反對追求辭藻華麗而忽視內容的駢偶文風。
韓愈說理、敘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
柳宗元更關注民間疾苦,說理、敘事、言情,結構嚴謹,筆鋒犀利,寓言、山水游記成就尤高,寓言《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典范之作。
韓愈與柳宗元在為師方面的不同
(1)柳宗元與韓愈教育思想的共同點
①在人性觀和教育作用上,二者都把人分為三個層次。韓愈根據“性三品”說,主張對中品的人,可引導他向上品靠攏,也可引導他向下品靠攏,這部分人存在著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對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部分人又占社會的大多數。
柳宗元也把人性分為三個層次,由于“上智”與“下愚”不移,所以,他認為教育就是要把“有賢人之資”的“中人以上”的人,培養成為“內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的賢者。兩者含有封建思想中命定論的觀點,從天生不平等性來論證了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
②在教師觀上,兩者都提倡尊師重道,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針對當時教師的待遇差,加上受佛學和玄學的影響,所以社會風氣不提倡拜師交友的狀況,他們對這種不良風氣進行了批評,著重強調教師的關鍵作用。兩者都將師道的觀念付諸于實踐中,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2)柳宗元與韓愈教育思想的不同點
①在人性觀和教育作用上,韓愈主張“性三品”說,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個層次,情的品級也分三品,且與性的品級相對應。上品的人“動而處其中”,情感表現自然適度;中品的人“求合于中”,情感表現雖然有時候過分,但力求自然適度;下品的人“直情而行”,情感表現沒有控制。
韓愈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從天生不平等性來論證了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柳宗元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賢者”(或稱君子),根據儒家傳統思想把人分為三個層次,認為教育就是要把“有賢人之資”的“中人以上”的人;培養成為“內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的賢者,柳宗元的教育目的是與他的“以德安民”的治國主張密切相關的。
②在教師觀上,韓愈認為教師的基本任務是以傳道為本,以授業、解惑輔佐之,把“道”作為衡量和選擇教師的根本標準,認為可以師者,不在于其年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
韓愈認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應該“相互為師”,沖破了漢代重師法家法的舊框框。柳宗元繼承了儒家教育的優良傳統,提倡尊師重道,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提出“舉世不師,故道益離”的觀點,不重視教師就是不重視教育,不重視教育,就不能培養出合格的管理人才,沒有合格的管理人才,社會就不能穩定。
為什么說韓愈詩多忠憤,柳宗元太哀怨
韓愈、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后世并稱“韓柳”。人生都經歷過“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的境地。不同的是前者先“處江湖之運”,后“居廟堂之高”;后者則是先“處廟堂之高”,后“處江湖之遠”。由于性格不一,故他們的詩風格迥異。
韓愈幼年喪父,是兄嫂把他撫養成人。由于才思敏捷,天賦極高,文才出眾,自傲自大,雖歷經兩次“三考”后才中,從“愈”這個名中便知端倪。
后來雖省悟,取字“退之”,但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性格卻伴其終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是最好的例證。敢于直言,不平則鳴:“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敝覒嵖梢娨话摺<词孤涞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的下場,也在所不惜!
柳宗元仕途起步平坦,三十多歲就躋身權力中心。不幸在政治斗爭中被排擠出去,被貶再貶,永州、柳州這兩個蠻荒之地,成了他半生的棲身之所。最終四十七歲時死在柳州,埋骨它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何等的孤寂和無奈,凄苦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縱觀韓柳二人人生軌跡,盡管他們政見不同,但政治上都各有建樹,在倡導“古文運動”這一點上卻心有靈犀。從他們不同的人生性格中,就不難找到“忠憤”和“哀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