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對立統一規律”,指的是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對立的一面,也就是矛盾的規律。對立是一種辯證的關系,當物質世界中存在著兩個相反的事物時,會形成對立關系。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因為: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問題。
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范疇“鑰匙”。
3.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對立統一規律是什么
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矛盾規律,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
它揭示,無論在什么領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
而矛盾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矛盾的三對特性四大理論:即: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我國古代時期的對立統一規律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已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1.先秦時期老子的觀點:①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指出:事物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雹谥赋隽嗣艿碾p方相互轉化是一種普遍現象:“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p>
2.《易傳》中的觀點:①“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②“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變化的原因。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表現出無窮的變化。
3.韓非的觀點:他提出“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馳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
4.宋代張載的觀點:①他提出了“一物兩體”的矛盾觀點。②認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边@就是說,如果沒有對立的兩面,就不會有統一,而沒有了統一,事物就不能發展變化。③他進一步肯定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因,“一故神,二故化”,“天地變化,二端而已”,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就在于它內部存在的對立面。
5.程顥、程頤的觀點:他們明確肯定,“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笔钦f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朱熹的觀點:他進一步發展了二程的辯證法思想,他不僅認為“物皆有對”,而且明確指出“獨中有對”。這就不僅說明了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而且涉及了事物內部矛盾,這就大大深化了辯證法的矛盾觀。